Category: 免费ins加速器推荐

微软、甲骨文、亚马逊,这些大品牌是怎麽走到今天的?

东南亚市场1行业爆发性成长!2023年行销趋势关键大公开

image source:pixabay

文/TenMax

2023 年全球进入後疫情时代,各产业发展逐渐复苏,而东南亚市场经济自 2021 年开始即不断成长,2022 年商品总值达约 2000 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区域发展中名列前茅。尽管如此,新的一年东南亚市场仍须面对全球通货膨胀、能源与食品成本上涨等挑战。

为掌握关注东南亚市场动态,Google 与贝恩顾问公司(Bain & Company)合作推出 2022 年东南亚数位经济市场报告,针对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六国,从众多产业调查中,总结出三大经济成长模式与获取受众策略。TenMax 已为你整理 2023 年最新东南亚发展策略,往下阅读,获得关键洞察!

东南亚产业发展的 3 大经济成长模式

2022 年东南亚数位经济同比增长达 20%,整体规模年年扩大,更显现出东南亚市场发展潜力。然而在不同产业间,经济成长情况不统一,下方为大家整理出三种产业类型,在疫情间对应到的成长模式:

1、电商、数位金融行业:受益於疫情而有爆发性增长,S 型增长稳定发展

电商与数位金融产业,在疫情期间产业获得爆发性成长,且在疫情趋缓後,仍能维持稳定发展,成长曲线呈现 S 型。这是由於消费者在疫情间消费行为产生改变,生活重心逐渐转往线上购物,使电子商务与数位支付、金融服务,更容易受到新兴网民的关注;而在疫情消退後,仍有三分之二东南亚消费者维持网购习惯,使 S 型增长模式的产业,能保持稳定的发展脚步。

建议电商产业,能以特殊销售企划作为发展策略,把握每年大型购物季节的促销机会,创造业绩高峰点;同时,电商与数位金融产业,都应优化线上销售的服务与附加价值,提供环保选择升级品牌形象,并透过与消费者高度互动创造紧密关系,更有助於提升客户价值,为企业加固客户关系、增加销售潜力。

2、美食外送、网路媒体行业:疫情间经济发展势旺,疫情消退後则平缓回归常态

疫情间由於民众居家时间变长,对於美食外送服务、网路媒体等产业有更多需求,发展规模向上成长;而在疫情减缓後,由於民众外出到餐厅消费、和人事物有面对面的互动,减少在家外送需求与线上社交、看影片、听音乐与玩游戏的比例,产业规模回归疫情前常态。此种钟形发展模式,由於受益於疫情带来消费者的大量需求,使产业经济短时间内大量成长,而在疫情消退後需求回归常态水平(Return to trendline)。

後疫情时代东南亚民众,大多有实体互动与外出活动,建议有意进军南向的企业与品牌,应注重手机等行动装置的行销策略,发展不限时间、地点,都能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品牌活动。例如:越南游戏公司 Game Studio …

数位焦点/IG 将成 NFT 交易平台? Netflix 含广告方案或将提早释出

Image Source:youtube/Google

文/TenMax Tobey

焦点一: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释出搜寻、翻译、地等多项更新,AR应用增加、虚实整合未来将至?

Google 於今年恢复举办实体的「I/O 开发者大会」,并开放全球用户线上参与;旨在帮助开发者迅速掌握 Google 工具与平台,并且向大众展示最新技术与产品。软体面,Google 不仅在核心产品中融入更多的扩增实境技术、提升讯息传递效率,也强化了 Android 13 的隐私政策与资安保护;硬体面,Google 释出搭载即时翻译的 AR 眼镜,更公开使用无碳能源的机器学习中枢,软硬体双双缴出漂亮成绩单。

Google 旗下三大核心产品:搜寻、翻译、地,分别在 I/O 开发者大会中喜迎不同更新。搜寻部分,延伸 2021 年底发布的「Multisearch」文并用搜寻功能,官方更进一步释出「Multisearch near Me」,追加并整合 Google Maps 地理资讯,将「Multisearch」搜寻结果,结合附近的餐厅、便利商店等实体地标加以呈现,例如,当用户拍下手边一颗螺丝钉零件,透过 Google「Multisearch near Me」进行搜寻,即可能帮使用者找出拥有相同材料,且离用户最近的一家五金行。

翻译部分,官方则一举更新 24 种新语言,造福三亿特殊语系使用者。地部分,Google 更新建筑物识别技术,增加开发中国家地上的建筑物与精准度,帮助 NGO 组织更加掌握人口密度,并提供支持和紧急援助;另导入 3D …

Netflix力挽狂澜,将以直播技术打造全新无剧本实境节目、创造新商模

Image Source:pexels

文/Dylan Yeh

Netflix日前向美国媒体《Deadline》证实,将在接下来透过直播串流技术打造无剧本的实境节目内容,同时也预计应用在更多适合以直播呈现的节目内容,例如近日由房地产真人秀 《日落豪宅》(Selling Sunset) 举办的直播,或是为竞赛节目提供现场投票等操作。

目前Netflix并未透露实境节目具体推出时间,但从市场讯息认为,Netflix此项技术将会在近期内应用在其制作内容,其中包含舞蹈节目《Dance 100》,以及喜剧表演节目《Netflix Is A Joke Festival》。

在此之前,苹果已经在Apple TV+启用直播节目《Friday Night Baseball》,透过现场直播赛事节目吸引更多观众加入观看,而Netflix此次跟进以串流技术制作直播类型节目,表示也将吸引更多人观看,甚至可以增加使用黏着度比例。

Image Source:apple

同时结合之前透露将推出以广告类型支撑播放成本的服务模式,创造全新内容商业模式,例如在直播过程能安插更多广告置入,藉此营收机会,同时也能藉由内容与免费使用模式吸引更多人观看。

Netflix之前也曾向《纽约时报》透露,将於年前增加以广告支撑播放成本的服务,同时也准备向与他人共享帐号的订阅用户收取额外使用费,藉此填补因目前订阅人数减少,导致整体营收出现下滑的情况。然而,目前Netflix仍希望透过全新内容制作方式,以及服务使用模式,加快改善现行营运表现的脚步。

Reference:Deadline、New York Times

行销焦点/Spotify 进军区块链、IG 将回归「无演算法」动态时报?

Image Source:pexels

文/TenMax Tobey

焦点一|Meta Advantage 测试中,整合自动化广告产品,导入机器学习、智慧投放

智慧广告服务的时代即将来临?继去年底 Meta 提出简化广告活动目标後,近日又释出一大广告服务测试消息,宣布将推出 Meta Advantage 套件,整合目前包括类似广告受众扩充、自动化应用程式广告和自动版位等自动化广告功能,帮助广告主克服 iOS 隐私政策下受众锁定失准、广告成效下降的困境。产品主要可分类为:增强手动设置的特定功能,和允许广告主自动化其整个设置或活动流程的产品,除了前述受众、版位以外,广告素材也是系统自动优化的项目之一,除了自动生成新样式,还能预测用户最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以展示个人化版本的广告。Meta 更预告年底将加入第六种新产品——购物广告系列,以最少手动设置、全机器学习来提升转换成效。

Image Source:Meta。

数位广告界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推行自动化。从 2018 年 Google Ads 更名尝试简化其广告产品、更新最高成效广告活动,到 Facebook 朝结果驱动的广告体验 (ODAX) 迈进、推行自动化功能等,系统商积极优化广告产品设置,减少广告主混淆、误用等情形和管理行销活动的心力,并且期待以自家演算法和全新自动化功能,帮助广告主因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并即时掌握商机。话虽如此,仍有部分广告主对失去控制、缺乏透明度等感到迟疑。然导入更多人工智慧已成为显学,程序化广告市场未来发展如何?值得关注。

Reference:Meta Is Consolidating Its ML-Powered Ad Offerings Into One Portfolio

焦点二|IG 动态:回到最初!动态贴文将照时间排序、开放美国所有用户标注商品

用户的心声,Instagram …

TikTok将开云端厨房!网友热搜创意料理成外送菜单

Image Source:TikTok Kitchen

文/罗璿

社群媒体除了Po文、按赞,现在甚至还能引发新的菜色,2021年全球流量最高网站TikTok(抖音)於2021年12月17日宣布正式进军云端厨房!

TikTok进军云端厨房!2022年底前拼1千据点

TikTok抖音於2021年12月17日正式宣布推出云端厨房,也就是说全球流量最高网站正式跨足餐饮业!

TikTok共同创办人罗伯特·厄尔(Robert Earl)透露,2022年3月美国地区云端厨房将上线300个据点,预计2022年底前达到1000个卫星据点。现已规划的品牌包括义大利餐厅Buca di Beppo与Bertucci’s 等。

《彭博社》指出,TikTok上热门的短影片中,有不少食谱、饮食相关短片,众多食物相关影片轻松破百万观看次数。TikTok除了旗下有10亿用户之外,网络安全公司Cloudflare更於2021年12月27日宣布,Tiktok打败Google成为当年度流量最高网站,可见其社群影响力。

Image Source:unsplash

餐饮业社群媒体化,以po文、影片主导菜色

较特别的是,Tiktok透露云端厨房上的菜色将以网路上的热搜关键字、社群上的热门影片为主。例如,2021年美国地区Google热搜第一名的关键词就是:「Baked Feta Pasta」(烤菲达起司义大利面)。此外,还有「义大利面形状的气炸起司条」、以及引起网友疯狂关注的「玉米肋骨」。TikTok说明,甚至有许多菜色可能没有单一研发者,还是由不同网友转发同样料理,促成的新品项。

厄尔补充,云端厨房的部分获利也将拿去帮助有厨艺研发潜力的创作者。总之,餐点会以什麽能引起话题讨论为主。

Image Source:pexels

名人推出云端品牌!多有话题比哪里更重要

近年欧美不少网红、明星推出云端厨房,让TikTok相信由名人加持的云端品牌也有发展潜力。厄尔举例美国YouTuber吉米·唐纳森Jimmy Donaldson(网路昵称Mr. Beast 野兽先生)。唐纳森於2020年12月的创立云端汉堡专卖店 Mr. Beast Burger(野兽先生汉堡),在2021年12月28日全球达到破1000个据点,同时於台湾云端厨房平台 Just Kitchen 17个卫星厨房上架。

虽然目前台湾云端厨房能见到连锁餐饮瓦城、名厨林泉(MUME主厨与创办人),但还没有国外这类社群网红或艺人出现。而日前台湾也有网红、明星跨入乾拌面、手摇饮市场,搞不好进军云端品牌也能是下个趋势。

Image Source:facebook/MrBeast Burger

吴庭安的「创旧」循环革命:没有旧的基础,创新只是空谈

作为春池玻璃第二代的吴庭安,在英国剑桥念书时打开对艺术文化的感受,回国後於台积电累积企业管理的视野,逐渐对春池玻璃的新样貌有了想像,并一步步予以实践,从「W春池计画」到去年开幕的春室实体店,他透过玻璃产业倡议永续经济的可能性。

VERSE与Lexus联名出品的podcast节目《MY WAY》,第三期主题「设计的力量」,由吴庭安以「创旧」的循环经济革命为题,与《VERSE》社长暨总编辑张铁志进行一场深度对谈——谈他如何从个人经验出发改变玻璃产业,以及如何让逐渐消失的老工艺拥有全新价值。

从个人到企业

张铁志(以下简称铁):可不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春池玻璃这家公司?

吴庭安(以下简称吴):春池玻璃其实是一间满特殊的公司,最初是从回收玻璃开始做起。大家可以想像以前「酒矸倘卖无」那个时代,捡玻璃去回收,把它破碎後卖给玻璃场换钱,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春池玻璃以我父亲的名字命名。做循环经济非常满辛苦,从回收玻璃开始利润就很低,因此我们就要想办法创造新的价值,比如由设计端或供应端着手,创造出更新的价值,整个过程是满有趣的一个路径。

铁:你之前在英国剑桥念书,那时候想过要回家接公司吗?

吴:其实我没有特别想,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工厂捡玻璃,小学三年级左右,我就觉得这是家业,但没有很直觉的连结这是未来的工作。去工厂打工赚取微薄的薪水,那个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但一开始并没有设定要回到春池。

我後来去英国剑桥读书启发非常多事情,因为我在台南成大读的是工程,当时学校的文化氛围、环境影响我满多,但到了剑桥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英国历史悠久,剑桥又是有800年历史的学校,某种程度上会很shock的体会是,文化积累不是没有道理,变成完美的需要时间沉淀、不是一蹴可及。

那时候就渐渐对文化、艺术还有设计有不同的感觉,过去我们讲文化、艺术好像都要特别追求,但是在某些文化比较深入的国家,它已经融合在生活里,後来回到台湾会做关於设计和文化的事情,在英国那段影响我非常大。

铁:你之前在台积电曾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段经历对你有什麽影响?

吴:在台积电的过程对我来讲是很大的影响,因为台积电是跟世界竞争的企业,它的策略、制程、技术,它在想的事情都是五年、十年之後,因为它那个当下可能已经占住了立基点。

现在我已经离开台积电近十年,它屹立不摇是有原因的,就像孙子兵法的「多算胜」,很多东西都在它的规画当中,有计算、处理过後,就会有比较好的解决方式,你也比较不会慌,我觉得台积电让我学习到非常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

铁:是什麽样的契机让你决定回到春池玻璃?

吴:我觉得这还是牵涉到文化,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它的价值,不管是在学习、在台积电,或是英国剑桥,其实都会有新的啓发,但是最後人好像会回归,去找自己的根。亲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根。

我记得有一天回老家跟爸妈吃饭,就只有我们三个人,那时候我在台积电工作,一回家就看到那时父亲劳累的样子,那时候他约65岁左右,当下让我眼泪几乎都要掉下来。因为我的印象中,他还是三、四十岁壮年时的模样,但等到我再回去看就发现,他在这个年纪独自支撑很辛苦,那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来帮忙他。

说实话,我在台积电我学习到非常多也很快乐,一直有在成长,但是後来仔细想想,台积电可以没有我,但是我父亲的企业没有我的帮忙,他会很辛苦,所以最後回到春池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亲情这部分,想要去帮忙你的「根」。

春池玻璃的产业创旧

铁:你一开始重回春池是带着什麽样的一个新的vision进去?

吴:我那时候在台积电是做营运资源规划,回到春池以後,我觉得有带一点这种心态,就是说能不能不要只看3年、5年,再看远一点,用更永续的方式去经营企业。以前我还没有用材料知识或企业管理知识去协助春池,但回来後我发现,春池在做的回收对社会非常有价值,如果没做好可能就会有成千成万的回收玻璃无人可以处理,每天处理回收玻璃让我觉得每天上班都在创造社会价值。

铁:这几年你强调循环经济的概念,把它跟永续的趋势结合,你一开始就有意识到才用这样的理念去推动吗?可不可以谈谈这个思考上的转变?

吴:我几年前得总统创新奖,他们在定义「创新」到底是什麽,我就提了一个叫「创旧」,非常多创新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在旧的东西之上,才有机会创新,因为如果没有旧的基础,你的创新可能只是空谈。

回到春池後,我看事情的视角慢慢变得不同,幸运的是我父亲以前就叫我去工厂捡玻璃,小时候没什麽感觉,就觉得是打工,不过真的满辛苦,譬如捡到羊奶瓶,里面羊奶没喝完,在太阳酷晒下那臭味很难想像,但你知道它是工作,就是要一步一步去做。

从台积电回到春池後,我发现其实春池做的事是有价值的,可以用後续的创新去创造新的可能性、新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一定是钱,我觉得价值要分很多层面,有一些是社会价值,有一些是环境价值,我们做的创新是基於环境、基於社会、基於经济去努力,後来就做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创造春池的新样貌,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地方。

铁:转变的过程中,跟父亲会有一些理念不合吗?

吴:我在台积电工作时,因为刚从英国回来,觉得自己想法很多或更有创意的解法,但後来台积电教会我一件事情——在一个体系里要先照着它的方向走。

像是那时候在做一个project,觉得有更新的方式去做,但大主管说朝他所说的方向做,我的第一线主管就跟我说:「你要想,我们在同一家公司,我们在一条船上,那条船有一个船长,我们都是下面的船员,我们有我们的判断、有我们的专业,我们可以给船长建议,但是最後航行的方向请给船长决定。」因为船长如果决定错误或触礁,负责人是他,他是最後扛责任的人。

我回到春池的时候就带着这个信念,我父亲是春池玻璃的创办人,他扛着很重要的责任,我们可以帮他分担、帮他走到对的方向,但只要出错,承担责任的还是他。等到你有承担责任,就可以做越来越大的决定,就像我现在可能可以做很大的决定,但也经过十年的累积。

春池玻璃副总经理一手推动W春池计画与春室空间。

从W春池计画到春室

铁:那我们来谈谈这几年你做的具体计画,像是W春池计画,为什麽用这个名字?

吴:W春池计画是2015年推出的一个计画,它的灵感来自於我那时候跟忠泰文教基金会有个合作,推出Home2025的计划,把建筑师、设计师跟企业配对,合作过程中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那件事给我蛮大的体悟是,学工程的人的优势是我们很紮实,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但如果从设计或艺术的角度来看,他可能从一粒沙看到一个宇宙。那时候推出W春池计划,是设想我跟设计师看的东西不一样,那能不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谓的循环经济。

所以其实春池玻璃的「春池」有没有那麽重要?其实没有,因为春池就是一间公司在做玻璃回收、循环经济,但是在讲永续或循环经济概念时,不管从任何角度去看都非常重要,所以反过来来说,我在做这个计画时就发现春池好像不是很重要,但它是我父亲的名字,所以我用W春池,是没有春池的意思,W可以是「without」或者「无」。

春池这个名字不重要,但是我们做的事情重要,所以我们把自己变成可以跟不同的设计、策展、艺术合作,一起开创出新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W春池计画不一定会显现出这是W春池计画的作品,但它一定有着循环经济或延续的概念。

铁:W春池计画很强调老师傅,在计划中老师傅的工艺代表什麽样的角色?

吴:应该说,新师傅其实满多的,我们有一个新空间叫春室,这个空间都是年轻的师傅用老的工艺做新的事情。

但老工艺这件事情我为什麽会推崇?原因是它就是累积的过程所创造出来的,像有些人喜欢看纸本书,可能现在社会需要电子书比较方便,但是纸本书不能让它消失,因为它可能是一个我们需要去碰触到的东西,对我而言,老师傅的工艺有点像这个味道。

玻璃工艺是从日据时代就留下来的,我们在极盛时期可能外销出口占全世界的7、8成,那个荣景在过去是看得到的,但是後来慢慢地产业外移後就消失,所以我就在想,这些东西的消失我能不能再多创造一些新的价值?包含人的价值、环境的价值或社会的价值,我希望把它保留下来,所以就需要新的设计者还有创新的概念进来,比如像玻璃吸管。…

Podcast大爆炸之後,声音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2020年台湾的podcast呈现爆炸性的成长,声音产业开始逐渐聚焦成型。(摄影╱蔡杰曦)

「欢迎来到声音的自由时代。」2020年podcast在台湾出现大爆炸,《VERSE》在第二期以此封面故事深入探讨podcast的潜力与局限。但那大爆炸是一场华丽的绚烂,还是更大改变的开端?当大家都说podcast的浪潮即将趋於平稳时,《VERSE》进一步访问声音内容平台、podcast广告代理商与声音串流平台,发现大浪之後,台湾声音产业正走向更精实的下一阶段。

根据podcaster杰西大叔制作的「繁中Podcast节目制作现况」统计,截至今年9月,共有1万4000个podcast节目诞生,随着声音内容蓬勃发展,声音产业的不同面向也开始聚焦,从内容到平台,都看见一条更清晰的道路。

两大收听平台Apple Podcast和Spotify外,台湾本土声音平台KKBOX在去年成为podcast托管平台Firstory的最大股东,也连续两年举办论坛PodFest TAIWAN,邀请成熟的制作团队分享创作心法,积极促成创作者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并且协助品牌媒合创作者,让产业发展出更完整的工作生态圈。

在内容方面,podcast制作公司鬼岛之音推出纪录片式podcast《一年的告白》,导演Doreen以声音纪录和癌末母亲Mish之间的对话。VERSE也推出声音杂志《V VOICE》,以声音延伸每期杂志内容,收录访谈、编辑幕後,或田野录音。声音内容平台镜好听於今年开设专属收听app,与专家学者合作推出新闻、文学、影视和知识等不同主题的声音内容,未来更坚定走上知识付费的道路。

内容精致多元──镜好听

「未来人的生活,一定是双手双眼有更多竞争。声音具有随身便利性,能够释放双手双眼,所以是符合未来的场景。」镜好听总监徐淑卿坚信地说着。

2021年1月才宣布开台的镜好听,看似年轻,其实在podcast大浪来袭前,就已经专注於声音内容的发展。隶属於媒体集团镜传媒底下的镜文学,在2019年成立时便思考如何将文学内容做多角度延伸,镜好听也是在这个时间点酝酿成形。发展至今,平台上共有3个产品:节目、有声书和有声课程。

「节目」就是大家熟悉免费收听的podcast,近130档节目中,除了有镜周刊记者分享报导的幕後故事,还邀请多位知名人物做节目,包括谘商心理师周慕姿的《作家的灵魂脚本》讨论作家与他们没说出口的痛、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康庭瑜的《性别好好玩》分析科学背後的性别故事,以及年度企画《郑丽君的思想操场:自由六讲》,是镜好听从去年11月就积极联络,经过一年才促成的节目。

「有声书」部分,目前在平台上有将近280本作品,订阅成为付费会员後,就能收听多数有声书内容。目前种类多集中在儿少亲子和文学小说,除了有从镜文学延伸的作品,也跟出版社合作录制。「有声课程」则提供系统规划的知识性内容,例如和演员黄河合作,传授演出观念与技巧的《黄河表演心法》,单套贩售。

镜好听总监徐淑卿认为声音具有随身便利性,能够释放双手双眼,符合未来的场景想像。(摄影╱KRIS KANG)

镜好听办公室内打造5间录音室,26人的团队从节目企画、录制到行销层层分工,并且连两年举办「镜好听学院」培养声音主播,目标是提供更优质的声音内容,「我们把这些基本建设做得非常完善,建立门槛,让别人要达成这个目标时会稍微困难一点。」从资深出版人、书店管理者转任镜好听总监的徐淑卿说。

镜好听在一系列内容企画打响招牌後,即将走入下一个阶段,吸引更多听众加入付费会员的行列。包括扩展有声书类别、组建课程制作团队,目的都是为了制作更多优质声音内容,吸引听众为内容买单。

相比於多数podcast节目以免费收听、承接广告的营运模式,今年初开台就决定走订阅制的镜好听有不同看法,「知识付费对很多人来说不见得是困难的事情,最重要还是内容,」徐淑卿举例,「当你买一本书,没有人会质疑为什麽要付钱,我们也能与听众沟通,听了那麽多内容和优质课程,是不是应该付一点费用。」相信内容有价,也相信会有一群人愿意为好的内容买单,正如徐淑卿所说,没有丢下一颗石头,怎麽会知道范围在哪里。走下去,才能挖掘出更多可能性。

平台整合与专业分工──KKBOX

点开podcast节目《TKKBOX解忧BGM声疗套餐》,滋滋的油炸声和咬下炸鸡的喀滋喀滋声紧贴着耳朵响起,彷佛身处在油炸锅前,彷佛看着一个人大口咬下炸鸡。

这是由KKBOX和连锁炸鸡品牌顶呱呱合作的小节目,结合ASMR(自主感官经络反应)元素,将口白加入炸鸡油炸声和清脆咬下的声音,「如果只是看大家吃,听到声音就觉得还好,但是在耳朵里面很慢的那种咖滋声,就觉得天啊,但那就是效果,我们希望可以达成这种有趣的效果。」KKBOX音乐事业群总经理黄嘉宏分享到这个案例时,也忍不住笑出来。

https://www.facebook.com/tkk.tw/posts/10160149977294528

「任何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或许都很适合透过podcast有新一番的诠释,剪头发也可以啊,很多事情都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对於声音的未来,黄嘉宏很有信心,也充满源源不断的想法,「KKBOX相信每个声音都有启发人心的力量,它会对不同人在某个时刻有某种感动。」

走进KKBOX位在大安区某个商办大楼的录音工作室,KKBOX STUDIO配备3间录音室和交流空间,除了提供给podcaster录制节目,也是一个线下交流的据点,未来KKBOX的课程「Podcast新手村」也会在这里举行。

从刚落幕的第二届PodFest TAIWAN到不定期举办的教学和线下聚会,KKBOX既与品牌合作创新声音内容,同时也以平台之力进行人才的育成。KKBOX总经理黄嘉宏希望能在这些行动中,促成产业的专业分工、多元内容,以及更多品牌投入。

KKBOX音乐事业群总经理黄嘉宏认为任何声音都很适合透过podcast再诠释。(摄影╱KRIS KANG)

黄嘉宏观察,podcast这两年从爆发到大量投入後,开始有比较成熟的内容和知识留下来。虽然疫情导致实体活动停摆,对处於早期发展阶段的创作者来说,缺乏线下心理支持和制作建议的交流,使创作能量一度减缓,但随着实体活动解封,黄嘉宏期待接下来会有新的创作爆发潮。

创作端之外,也有越来越多品牌和产业关注到podcast,开始思考跟本业结合、创造加值的可能性,从简单的口播业配、投资制作专属节目到自制节目来推广理念。「大家说podcast好像已经爆发过了,但其实podcast的行销甚至还没有爆发,还在逐渐要起飞的阶段 。」曾为品牌制作节目的广告代理商只要有人社群顾问执行长陈思杰观察,从今年开始,品牌询问podcast合作的比例变得非常高。

只要有人社群顾问执行长陈思杰观察到podcast的行销能量正在酝酿中。(图╱陈思杰提供)

当越来越多品牌投入,KKBOX除了协助制作节目,现阶段也担任专业媒合的角色,「针对几个比较明确的工作来做媒合,让品牌和制作两端可以被看见听见,让更多人了解并投入资金。」黄嘉宏说,透过媒合机会,扶植创作端,当制作端有足够能量,自然就能让创作端跟品牌找到彼此。在技术面也积极开发逐字稿、关键字搜寻等功能,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来到KKBOX的平台。

从节目制作、人才培育到建立更流畅的听众体验,KKBOX这些投入都是为了让声音产业准备好面对下一波巨浪,「声音有很多东西可以做、也很有价值,未来当大量需求、资金进来的时候,产业有没有准备好?大家有没有准备好展现自己的才能?」黄嘉宏说。

对声音内容的信心,是来自於对台湾的信心

徐淑卿办公桌上的一幅照片〈使徒的道路〉捕捉的是瑞士第一高峰马特洪峰最难攀爬的一段路,「要做声音内容,真的很不容易。」这位资深出版人说。尤其镜好听决定走知识付费这条路,如何说服听众内容有价、如何让会员制更加成熟,每一步都是困难的一步,「但是你要相信能走上山顶,这些就是必经的历程,也是生命有趣的地方。」

即便不走会员制,对於声音内容的广告市场来说,也同样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业务及广告代理商月城南广告执行长潘玮翔提到,目前声音市场不像YouTube有统一平台,缺乏客观计价和数据,也没有广告投放系统,导致广告收益集中在最前端的创作者,「这是一个很畸形的社会,中小型创作者没办法透过稳定方法养活自己,就无助於里面的成长。」潘玮翔直言。面对这个问题,月城南广告、Firstory与网路资料观测平台QSearch合作,推出「收听数据分析月报」,透过透明化数据协助品牌找到适配合作的创作者。

月城南广告执行长潘玮翔(左前)表示目前声音市场还缺乏客观的计价与数据。(图╱月城南广告提供)

受访者们不约而同提到,声音产业从内容、平台到行销,还有许多等待开发的领域。这份对於前景的期待,源自於对台湾所创作的声音的信心。相比於图片和文字,声音因为比较难被平台审核,更能展现它的自由与广阔,「声音本来就是很自由的,台湾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华语创作世界,这是台湾podcast可以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元素。」陈思杰说。…

HTC VIVE ORIGINALS:从VR到音乐元宇宙

从传统影视、新媒体再到虚拟实境产业,刘思铭持续探索内容的各种可能性。(图/蔡杰曦摄影)

在充满末日感的西门町街头,一场史无前例的演唱会正在进行中。不需提早出门排队,只要打开电脑、连上网路,就能马上进入这个神秘国度。透过你的专属化身,在虚拟世界里自由飞翔,结交同好。这里是HTC VIVE ORIGINALS的全息音乐平台BEATDAY,美秀集团、吕士轩、YELLOW黄宣和吴霏是第一批合作音乐人。

透过BEATDAY,观众能任意以360度视角观看艺人的音乐表演,参加线上演唱会前,还能在商城中购买虚拟道具和服饰妆扮自己,甚至可以永久收藏演唱会周边NFT。音乐内容商品的价值,重新改写。「VR到底有没有价值?做虚拟演唱会有没有意义?这些已经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了。我们的视野不一定是对的,但总要有人在前面开路。」HTC VIVE ORIGINALS总经理刘思铭这麽说。

打造具有文化价值的娱乐体验

经历了智慧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之後,2016年,HTC将业务扩展到VR(虚拟实境)领域。除了发表头显式显示器HTC VIVE,也成立HTC VIVE ORIGINALS部门,企图透过发展VR内容建构虚拟实境生态系。最初,HTC VIVE ORIGINALS希望能透过结合VR游戏来扩大整体产业影响力,但很快就遇到台湾游戏产业以代工为主、缺少资金开发独特IP的困境,因此决定换一条更务实的路。

这个转变,也和主事者的专业背景息息相关。HTC VIVE ORIGINALS 总经理刘思铭曾创作周华健《朋友》、张惠妹《哭不出来》、任贤齐《我是一只鱼》等百余首歌词和参与专辑制作,也曾任三立叙事工场总监、TVBS节目部总监和士豆网原创中心总经理,兼具创作者和经理人身分,领域则横跨流行音乐、传统影视和新媒体,熟知内容产业生态和语言。

在他的带领之下,从游戏转往泛文化领域探索成了HTC VIVE ORIGINALS现下最佳选择。「而且台湾的内容供应链完善,创作能量和自由度又非常高,在这个氛围里,我们是有机会的。」他形容,这个整合资源的过程,就像是打开自己家里的仓库,看看里面有什麽独门武器可以拿来使用。

刘思铭的背景横跨跨流行音乐、传统影视和新媒体领域。(图/蔡杰曦摄影)

此时,全球市场也亮出明显信号,让刘思铭放胆往前行。除了隶属於Facebook(公司於今年10月正式改名为Meta)的Oculus、Samsung、Sony等大厂争相发表头显设备,软体方面,VR内容创作也越来越受到瞩目,这在在让他确信,自己正往正确的方向走。

「2016 年,只有日舞影展 (Sundance Film Festival)和翠贝卡影展(Tribeca Fim Festival)等少数国际影展把VR列入评选。但是等到2017年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第一次做了VR竞赛单元後,全世界五十几个影展都开始把VR列为内容之一。到了今年,几乎所有影展都有VR单元。」

刘思铭说:「这证明VR在影视、科技文化产业里己经有一席之地,它形成一种艺术创作的格式和体例,就像从缩画变成雕刻,颠覆了原有的创作方法。」

於是HTO VNE OPIGINALS邀请多位热爱挑战新媒材的创作者激荡创意,陆续与导演蔡明亮合作VR长片《家在兰若寺》、导演侯孝贤团队合作《5×1》系列短片,最新作品《病玫瑰》则是与旋转犀牛原创设计工作室合作,结合了VR、逐格拍摄技术和台湾捏面技艺的偶动画,并且风光入围威尼斯影展、美国雨舞影展和加拿大蒙特娄新电影影展。

「我们的愿景就是透过虚拟制作技术,为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带来更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娱乐体验。」刘思铭说。

在虚拟世界活得跟现实一样

除了影视内容,出身流行音乐产业的他,自然也没有志记音乐的力量。今年9月,HTC …

专访英国独立杂志订阅平台 Stack 每月把你没看过的小众杂志送到家

Stack 蒐罗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杂志。图中是来自哥本哈根的杂志《Tofu》,内容主要在探索来自台湾、日本、香港及中国的视觉艺术与当代文化。

来自英国的独立杂志订阅平台 Stack,陪伴着无数个热衷於印刷刊物的老灵魂,给他们一个逃出数位织网的机会,在纸与墨的小众世界里尽情摸索、自在奔驰。读者以 7 英镑的订阅价格,每个月可以收到不同的杂志,让人每一次拆开信封都令人惊喜。

大流行病仍在英国猖狂,这场采访从 5 月开始接洽,在逐步解封的 7 月中旬,成功与创办人 Steven Watson 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 Somerset House 碰上一面,在这栋十六世纪古老建筑的新翼楼一隅,谈他一手建立的订阅服务、谈独立杂志的美好、也谈对脱欧的担忧。

数位内容与科技资讯的洪流载浮载沉,在这繁杂多样的时代里,有一群坚守文字本质、相信纸张体验、执迷於说故事的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组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团队,将自己热爱的话题幻化为刊物,形成不被科技淘汰反而蓬勃发展的独立杂志界。Stack 便是因此而生的订阅服务,幕後推手是浑身散发杂志梦的 Steven Watson。

他每年从世界各地挑选 12 本优质的小众杂志,每个月定期寄送给不知道会收到什麽的读者们,自成立以来已蒐罗了超过 100 种不同的刊物。回想 2008 年夏日,Steven 在自家客厅踏出 Stack 的第一步,创业前四年的订阅人数不到 300 人,全得靠热情支撑下去。「大概有四年的时间,我都没办法付自己薪水。」他说。

如今,Stack 拥有大约 3300 名订阅户,以一个月 7 英镑的实惠价格,掳获了不少关注独特性的新时代男女。

Stack …

旧城里的新观点 一本杂志如何带给一座老城新活力?专访马来西亚《城视报》

在马来西亚,庄家源和张丽珠绝对是异数,他们是少数离开中文主流媒体圈创业的资深报人,他们创办的《城视报》也是马来西亚少数的地方杂志之一――或者说,极少数最终存活下来的地方杂志。

话说从头,《城视报》的诞生,其实与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有莫大关系。梁文道在一次造访槟城的媒体访谈中提及槟城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可惜没有一本中文地方杂志;报导後来被时任乔治市国会议员黄伟益看到,於是找来还在报馆任职的庄家源和张丽珠洽谈,并说明已经找到赞助商愿意支持出版。两人长年浸淫在主流媒体,明了个中局限,早有出走之意,水到渠成;2014年《城视报》的出现,弥补了主流媒体长期缺席地方价值传播的角色位置。

塑造槟城的地方价值体系

《城视报》是一本免费的地方刊物,以「关注乔治市的生活与文化」为口号;创刊号做老房子的专题,第二期报导渡轮,都是槟城的文化标志。「只要意念够深,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庄家源忆起创业初期,压力和期盼共存的岁月仍历历在目。「做了两期之後,有人出现介绍我们现在的办公室,我们才有了真正的落脚处。」《城视报》的办公室落在一处拥有庭院的老民宅,院子里有棵老芒果树,守护着在里头努力挖掘、推广槟城文化价值的用心团队。

「从一开始,我们找的合作对象几乎都没有报馆的背景,有时想到某个课题,理所当然会想到采访某人,但很快就会被我们自己推翻;我们不断找新的合作对象、接触新的领域,就是想要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让《城视报》不断有新的气息。」那是这对夫妻档兼事业伙伴的坚持。一步一脚印,经历由季刊转成双月刊,大开版到小开版,纯中文内容到英文比例占四分之一⋯⋯一转眼,近30期的内容已经陪伴了槟城六个年头。报导内容从老树、豆蔻(槟城最知名的地方物产)、百年味道的守护者、街头小贩、咖啡馆、精品旅宿、壁画、设计力到疫情下的乔治市,屡屡用不同视角重新发现市井生活的吉光片羽,跟这座历史老城一起随着时代的节奏前进;身为报导者的他们,以及跟随在後的读者,都成了社会学家,一起来见证、堆叠、塑造出槟城的地方价值体系。

除了槟城,全马各地的主要文化空间也能见到《城视报》的踪迹。常常跳脱常轨、设计感十足的封面,让槟城人或身在外地槟城游子骄傲的把《城视报》视为代表槟城形象、展现槟城求新求变格局的媒体;即便如此,仍有非营利组织觉得他们总是风花雪月,没有介入报导填海、交通蓝图的议题,「我们总是不断提醒自己创立《城视报》的初衷,是为了弥补主流媒体做不到的事。作为一份免费刊物,赏心悦目才是重点。」庄家源笃定地说。

跨越纸张  创造立体的连结

回忆起前两年《城视报》跨出媒体版图,开始投入各种活动策划,不得不提这名关键人物——丘如华,财团法人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秘书长。经常访马的丘如华,在一次马来西亚朋友的聚会中语重心长地说,马来西亚人没有勇气,他二十多年来不断来交流,总是不见有人敢踏出第一步去做一些大事,「爱之深,责之切,一个外人也不得不说重话的时候,我们还在等什麽?」当时的叩问如今还常常飘在庄家源和张丽珠耳际。

走出舒适圈的《城视报》,不仅给生活在这座跨时代老城里的居民提供更多回眸岁月的全新视角,他们也开始尝试更多的新事物;套庄家源的说法,「有点像是进化成2.0的状态」,从内容到实体活动,一次又一次的跨界让《城视报》的形象变得愈加立体化,也因此有了更多跟读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包括邀请台湾文化人张铁志共同策划需付费入场的大型「设计论坛」,吸引超过300人参加;即便是後来相对小众的在地艺文活动「Coffee & Reading Festival 咖啡朗读节」也得到不俗反应,无论是咖啡职人市集,还是集结各界文化人的讲座分享,皆备受好评。

五年深耕、累积的能量大爆发,成效显着,更让他们有强大的信念把触角延伸到更多领域,甚至主动敲门去提案; 其中有一回,他们留意到马六甲的大型历史舞台剧《又见马六甲》只在英文媒体上打广告,於是主动出击,联络负责单位,主动提案除了刊登广告,还安排在槟城庙会上做十分钟《又见马六甲》的演出,同时结合策展、行销等完整地规划了系列的造势活动。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注目换来更多的认同感,机会也接踵而至。台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因为在杂志《新活水》读到《城视报》的专访,透过脸书专页联络上他们,想藉由来吉隆坡参加旅展时,也在槟城举办一场小型的台南分享会和展览当年活动圆满举办,於是第二年再次受托在独立书店承办了另一场。他们也曾经跟跟台湾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合作,将文资局协助修护乔治市历史古蹟邱公司「文山堂」的过程、成果和理念,透过「重修旧好」的展览和人才培育工作坊的形式呈现给槟城的民众了解;甚至主动出击,举办过两次台湾重量级文化人的「文化沙龙」活动,包括邀来龙应台分享的「城市的文化视野和路向」、由时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锺永丰主讲的「策动开放与活力的新文化」。

要说《城视报》是马来西亚与台湾文化连结的重要桥梁,可一点也不为过。「透过跟不同单位的配合,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到不同的执行面和出来的效果,直接提升了我们策划活动的能力。」滚石不生苔,不断前进是进化的不二法门。

疫情期间很多人关心他们的处境,「其实我们本来就以多方发展的模式经营,才能支撑《城视报》的存活。」近来,魏子森州议员委托《城视报》进入土桥尾组屋作口述历史、策划故事展,「长官说要确保我们这些文化工作者在这个艰难时刻有饭吃」,作为一家长期关注地方的媒体,《城视报》跟槟城血脉关系,显然已经得到地方各界的认同。当成为一家别人不愿意你倒下的媒体时,这个媒体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最大资本。

不灭媒体魂  体现创造者精神

从庄家源和张丽珠身上,不难发现传统报人对文化、对乡土的执着和热情,同样在他们身上,却也不难发现他们心中那扇永远对创意和颠覆敞开的大门;更重要的是,他们时时抱持危机意识来经营他们的媒体事业,将每一期的杂志出版当成可能是最後一期来制作,让每一次的机会化作不断点燃热情的火苗,把每一次的出击视为可以创造伟大的实验。

这几十年来,由非主流媒体出版的杂志不是没有在马来西亚出现过,生活文化类型的轻杂志的受众群亦不少,但玩票性质者、後继无力者居多。在瘠土上开荒,没有续航力,是让热情夭折的关键。

乔治市的其中一个文创空间「潮人居」,也交由《城视报》负责托管;媒体和空间互相呼应,「深阅诗堂」、「岛与岛」、「咖啡朗读节」等活动在《城视报》的宣传造势下,让「潮人居」成了文创活动的重要聚点。所有的事情都源自於《城视报》,能量磁场发挥的功效不断创造新的时机,最近的一个是《两境》的出版,藉由马来西亚和台湾两地文化人,对於不同语境下的文化探讨,展现出「两境」特有的文化面貌。「对我们来说,《两境》是《城视报》几年来累积所有人脉、经验、知识、体悟等能量,交出来的成绩单,那是一个里程碑。」

下一哩路也已经有谱,「未来我们想开实体店,投资者也已经找到了,至於内容是什麽,我们还没有拍案;但我们不会因为地方有了、钱有了就开店,我们想要不断地思考,创造不只满足於文青或同温层的市场。」对於一路上遇到的贵人,他们总是心存感恩,但他们努力深耕,坚信不已的价值,已然累积无数祝福。

他们,其实是自己的贵人。

我们甚至希望《城视报》可以成为一个公共产物,它不需要依附任何一方,不一定非要我们做。我们现在会花心思去跟身在其位的长官沟通,希望他们认真看待地方媒体;不然再怎麽做都是把地基建在沙地上,水一冲,就没了。这很考验我们这一代人如何去建立这个基石,我们没有足够资源,但只要做起来了,即使未来《城视报》没了,後来发芽的幼苗才有机会长成大树,要有这种信念才行。

媒体,终究还是庄家源、张丽珠两人的依归;而《城视报》之於槟城的标志性意义,早已超越报导者的角色――它让我们看见一个创造者的身影。